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〔寶島采風〕酸菜故鄉紅毛埤 台灣傳奇木乃伊
2024-09-23
雲林大埤盛產酸菜,全台有80%以上的酸菜來自大埤,因而博得「酸菜王國」的美譽。大埤有一尊極有名的「柯帝爺」,是台灣最知名的木乃伊,日本時期發生「土庫事件」,這具木乃伊還曾遭日本軍警「扣押」,宣上法庭,更添傳奇。
大埤鄉早期是洪雅族他里霧社的活動範圍,荷蘭時期在當地開闢埤塘蓄水,由於荷蘭人毛髮偏紅,被先民稱為「紅毛番」,而「紅毛番」所建的埤塘就稱為「紅毛埤」,先民居住在紅毛埤畔,名為「大埤頭」,日本時代改稱「大埤庄」。
黑色鹽山 三塊厝鹹菜桶
芥菜是醃製酸菜的原料,屬於十字花科植物,俗稱「刈菜」。農民在二期稻作秋收後的空檔,會在田間種植芥菜,並在芥菜收割後,醃製成「酸菜」或稱「鹹菜」。大埤鄉種植芥菜的面積超過1500公頃,種植面積與酸菜產量都高居全台第一。
酸菜醃製過程中,必須加入大量鹽巴,由於過去醃製廢水造成農地鹽化,鄉公所於是在2003年成立酸菜專業園區,並透過高科技環保技術,興建廢液蒸發結晶設施,讓酸菜產業永續發展,而蒸發的黑色結晶鹽,堆積如山,成為「黑色鹽山」。
位於大德村的大埤酸菜館,館內介紹大埤鄉的酸菜歷史、文化特色;館外則展示醃製酸菜用的木桶、醃製缸等文物,是極具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館。
慈悲心起 柯象肉身不壞
同樣位於大德村的北極殿,殿內供奉全台唯一的「肉身帝爺公」,即俗稱「柯帝爺」的木乃伊。相傳「柯帝爺」俗名柯象,清同治10年(1871年)在白河山區找草藥時,發現一戶民宅失火,他衝進火場救人,卻發現屋內僅存一尊玄天上帝神像。
柯象將玄天上帝金身救出後,當天晚上神明託夢,諭示要背負金身往北,最後在大埤鄉大德村蘆竹後落腳。光緒5年(1879年),年僅30餘歲的柯象,自知時至,交代信眾以束柴靜燻百日,自此肉身不壞,鄉民稱為「柯象帝爺公」。
1912年,大埤鄉民黃朝以「柯象帝爺公」降乩為由,號召民眾起事抗日,史稱「土庫事件」。事後「柯象帝爺公」被當成「犯罪證據」遭日方扣押,文獻上稱為「木乃伊受審」。
後來,「柯帝爺」一直被放在警務機構裡,直到1994年才移轉至台灣博物館。經地方民眾奔走,「柯象帝爺公」終於在2011年回到大埤,自此每年春天回駕台博館,秋天再回北極殿安座,為地方寫下一頁傳奇。
隱逸詩人 張禎祥三秀園
「三秀園」為隱逸詩人張禎祥(1896-1972年)的家族產業,占地1萬多坪。張禎祥的祖父為清朝例貢生,1895年乙未戰爭時,其祖父背著曾祖母逃難,母子均遭日軍射殺;張禎祥19歲喪父,年紀輕輕就繼承偌大產業,愛好古典詩的他,曾在新港「怡園書院」學習漢學,是近代台灣知名的隱逸詩人。
據說,張禎祥在自家園林散步時,曾無意間在花園角落,發現許多天然靈芝,而古人將靈芝仙草雅稱「三秀」,因此園林取名「三秀園」。1930年張禎祥開始拓展三秀園,由於膝下無子,於是便在園中挖掘一個「丁字池」,寓意人丁興旺,翌年他的妻子陳蕊果然為他生下一男嬰。
台灣光復後,身為大埤鄉最大地主的張禎祥,被指派為大埤第一任鄉長,然而喜愛閒雲野鶴生活的他,就任鄉長不滿一個月,就辭官歸隱「三秀園」,與老榕樹、老茄苳、七弦竹為伴,並在園中建教室,教導附近學童讀書寫作,也經常與文友在園中吟詩、茗茶。
熙朝柱石 國家三級古蹟
位於大德村新街的三山國王廟,相傳為清康熙13年(1674年)廣東潮州人張忠義迎請三山國王神像來台所建。當時發生瘟疫,民眾祈求三山國王,病者皆得痊癒,於是信徒日眾。廟內有嘉慶年間的「熙朝柱石」匾額、光緒年間信徒捐獻的石香爐,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百年教堂 埔羌崙天主堂
位於豐岡村的「埔羌崙」聖玫瑰天主堂,是西班牙道明會神父高信隆於清光緒13年(1887年)所建。「埔羌崙」是豐岡村的舊地名,早年生長許多埔羌樹而得名,聖玫瑰天主堂聳尖的屋頂、十字架,相當醒目,是豐岡村的地標。
大埤鄉早期是洪雅族他里霧社的活動範圍,荷蘭時期在當地開闢埤塘蓄水,由於荷蘭人毛髮偏紅,被先民稱為「紅毛番」,而「紅毛番」所建的埤塘就稱為「紅毛埤」,先民居住在紅毛埤畔,名為「大埤頭」,日本時代改稱「大埤庄」。
黑色鹽山 三塊厝鹹菜桶
芥菜是醃製酸菜的原料,屬於十字花科植物,俗稱「刈菜」。農民在二期稻作秋收後的空檔,會在田間種植芥菜,並在芥菜收割後,醃製成「酸菜」或稱「鹹菜」。大埤鄉種植芥菜的面積超過1500公頃,種植面積與酸菜產量都高居全台第一。
酸菜醃製過程中,必須加入大量鹽巴,由於過去醃製廢水造成農地鹽化,鄉公所於是在2003年成立酸菜專業園區,並透過高科技環保技術,興建廢液蒸發結晶設施,讓酸菜產業永續發展,而蒸發的黑色結晶鹽,堆積如山,成為「黑色鹽山」。
位於大德村的大埤酸菜館,館內介紹大埤鄉的酸菜歷史、文化特色;館外則展示醃製酸菜用的木桶、醃製缸等文物,是極具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館。
慈悲心起 柯象肉身不壞
同樣位於大德村的北極殿,殿內供奉全台唯一的「肉身帝爺公」,即俗稱「柯帝爺」的木乃伊。相傳「柯帝爺」俗名柯象,清同治10年(1871年)在白河山區找草藥時,發現一戶民宅失火,他衝進火場救人,卻發現屋內僅存一尊玄天上帝神像。
柯象將玄天上帝金身救出後,當天晚上神明託夢,諭示要背負金身往北,最後在大埤鄉大德村蘆竹後落腳。光緒5年(1879年),年僅30餘歲的柯象,自知時至,交代信眾以束柴靜燻百日,自此肉身不壞,鄉民稱為「柯象帝爺公」。
1912年,大埤鄉民黃朝以「柯象帝爺公」降乩為由,號召民眾起事抗日,史稱「土庫事件」。事後「柯象帝爺公」被當成「犯罪證據」遭日方扣押,文獻上稱為「木乃伊受審」。
後來,「柯帝爺」一直被放在警務機構裡,直到1994年才移轉至台灣博物館。經地方民眾奔走,「柯象帝爺公」終於在2011年回到大埤,自此每年春天回駕台博館,秋天再回北極殿安座,為地方寫下一頁傳奇。
隱逸詩人 張禎祥三秀園
「三秀園」為隱逸詩人張禎祥(1896-1972年)的家族產業,占地1萬多坪。張禎祥的祖父為清朝例貢生,1895年乙未戰爭時,其祖父背著曾祖母逃難,母子均遭日軍射殺;張禎祥19歲喪父,年紀輕輕就繼承偌大產業,愛好古典詩的他,曾在新港「怡園書院」學習漢學,是近代台灣知名的隱逸詩人。
據說,張禎祥在自家園林散步時,曾無意間在花園角落,發現許多天然靈芝,而古人將靈芝仙草雅稱「三秀」,因此園林取名「三秀園」。1930年張禎祥開始拓展三秀園,由於膝下無子,於是便在園中挖掘一個「丁字池」,寓意人丁興旺,翌年他的妻子陳蕊果然為他生下一男嬰。
台灣光復後,身為大埤鄉最大地主的張禎祥,被指派為大埤第一任鄉長,然而喜愛閒雲野鶴生活的他,就任鄉長不滿一個月,就辭官歸隱「三秀園」,與老榕樹、老茄苳、七弦竹為伴,並在園中建教室,教導附近學童讀書寫作,也經常與文友在園中吟詩、茗茶。
熙朝柱石 國家三級古蹟
位於大德村新街的三山國王廟,相傳為清康熙13年(1674年)廣東潮州人張忠義迎請三山國王神像來台所建。當時發生瘟疫,民眾祈求三山國王,病者皆得痊癒,於是信徒日眾。廟內有嘉慶年間的「熙朝柱石」匾額、光緒年間信徒捐獻的石香爐,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百年教堂 埔羌崙天主堂
位於豐岡村的「埔羌崙」聖玫瑰天主堂,是西班牙道明會神父高信隆於清光緒13年(1887年)所建。「埔羌崙」是豐岡村的舊地名,早年生長許多埔羌樹而得名,聖玫瑰天主堂聳尖的屋頂、十字架,相當醒目,是豐岡村的地標。
最新消息
Sagay教育局28週年慶頒獎典禮 表揚佛光山推動三好校園貢獻
2025-10-15不丹駐澳大使團副團長參訪南天寺 攜手推動佛教教育合作
2025-10-15藝遊芳華彩墨展開幕 交織藝術與信仰
2025-10-15金光明寺讀報教育 開啟中園國小學生閱讀新思維
2025-10-15智利太極團隊參訪佛光山 一日修持叩響佛法大門
2025-10-15丹佛佛光人社區維護 實踐環保與心保
2025-10-15「泥巴到嘴巴的食物旅程」 大豆食農教育活動惠中寺熱鬧登場
2025-10-15佛光西來學校三好師資培訓 從正念體驗教育的力量
2025-10-15心轉命轉開富足 命運與財富講座啟發幸福人生
2025-10-15峇株佛光辦考生祈福會 150考生赴會
2025-10-15
相
關
消
息